我重点实验室闫溢哲课题组研究成果入选
ESI高被引和热点论文
据2021年11月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统计数据显示,闫溢哲课题组在功能性多糖领域《Food & Function》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Metagenomic analysis of gut microbiota modulatory effects of jujube (Ziziphus jujuba Mill.) polysaccharides in a colorectal cancer mouse model”被ESI数据库遴选为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Food & Function》是ESI农业科学学科国际知名期刊,2020年影响因子为5.396,为JCR、中科院分区双一区TOP期刊。
结直肠癌(CRC)是一种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疾病,在世界上,它在女性中是第二常见的癌症,在男性中是第三常见的癌症。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该疾病可能由食用大量加工肉类(西方饮食)引起,这种饮食习惯造成了饮食摄入和能量消耗之间的不平衡。因此,现在人们更加关注潜在的抗结肠癌天然植物产品。
在我国,红枣果实是被公认为具有较高营养和药理作用的食品。红枣干被广泛用作食品、食品添加剂、调味品和中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药用层面,红枣具有减肥、抗癫痫、抗失眠、神经保护、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功效。红枣多糖(JP)是红枣果实中含量最丰富的成分,并可能与其化学预防特性(如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肝保护和低血糖活性以及胃肠道保护作用)相关。已有研究表明,口服JP能有效地缩短胃肠道转运时间,降低盲肠氨水平。在仓鼠模型的不同肠道和粪便指数中,JP造成盲肠中总短链脂肪酸(SCFA)浓度升高,粪便水分增加,粪便中氨的日输出量减少。此外,在使用偶氮甲烷(AOM)和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大肠癌小鼠模型中,野枣多糖可以保护小鼠免受实验性炎症性肠道损伤。总之,虽然红枣多糖在动物模型中已被证明具有抑制癌变的作用,但是其预防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探究肠道微生物是否介导了枣多糖的抗癌作用,本研究利用AOM/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对小鼠粪便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了JP对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1)与对照组相比,JP的加入可改善结肠炎癌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从而达到预防结肠癌的目的;
2)JP治疗后厚壁菌/拟杆菌比值显著减少;
3)在JP干预13周后,KEGG信号通路中的代谢途径、ATP结合盒(ABC)转运体和双组分系统富集了最多的差异表达基因;
JP通过积极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落和影响某些有助于宿主健康的代谢途径而表现出益生元样活性。
图1. 宏基因组学揭示红枣多糖缓解小鼠结直肠癌发展机制示意图
原文链接:
Ji, XL*; Hou, CY; Gao, YG; Xue, YQ; Yan, YZ; Guo, XD*. Metagenomic analysis of gut microbiota modulatory effects of jujube (Ziziphus jujuba Mill.) polysaccharides in a colorectal cancer mouse model. Food & Function, 2020, 11(1),163-173. DOI: 10.1039/c9fo02171j.